西南民族大學:用鏡頭記錄文化瑰寶 讓巴蜀文化“活”起來


巴蜀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文明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記憶和傳承。西南民族大學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通過打造“薪聲”道中華工作室,以文化傳播賦能民族地區發展,讓巴蜀文化“活”了起來。
“我為巴蜀文化代言”“非遺推薦官”“民大學子帶你看三州”是西南民族大學的三大文宣品牌。學校組建團隊,讓青年學生化身“巴蜀文化體驗官”,探訪古蜀廣都、都江堰等歷史文化景點,多維度呈現巴蜀文化風採﹔黨員師生團隊深入三星堆博物館、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等現場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其中,《我為巴蜀文化代言·夜游錦江》《自貢非遺彩燈·點亮中國年》等短視頻作品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道中華”刊發。
在《尋根·巴蜀印記》系列中,師生團隊走訪了廣都博物館、彭鎮老茶館等10余處歷史遺跡,運用4K高清影像技術,再現巴蜀文明與中原文化互鑒歷史場景﹔在《我為巴蜀文化代言·三星堆——青銅密碼竟然藏著華夏ID》中,青年學子講述了良渚文化與古蜀文明的文化交融﹔《匠心·非遺新生》等系列作品聚焦川劇變臉、非遺剪紙、綿竹年畫、成都銀絲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了非遺傳統工藝跨界創新的故事。
此外,學校以“民大學子帶你看雙流”為載體,聯動學校所在雙流區文旅部門,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內容矩陣﹔策劃“民大學子帶你看三州”欄目,聚焦涼山、甘孜、阿壩等民族地區,通過實地調研與人物訪談,講述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的故事。
通過建立“黨建+專業”高質量發展的連接線,學校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專業賦能+實踐共創+媒體共創”的實踐路徑,構建了“文化研究—產業賦能—文化傳播”的全鏈條生態,助力打造巴蜀文化IP。一方面,工作室與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都市雙流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聯學聯建,聯合推出“非遺推薦官”“雙流百村檔案”等系列短片﹔另一方面,學校進一步探索建立“巴蜀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以傳播為基礎,研究巴蜀文化的語言、文學、藝術、飲食、建筑、民風、民俗等方面的文化與傳播,大力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促進學科發展和專業轉型升級。同時,學校構建起全媒體傳播矩陣,作品總瀏覽量已超200萬余次。
(西南民族大學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