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三年來,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人民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李依環)記者從教育部15日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教育部以實質化校企聯合培養為牽引,2022年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持續完善產教融合培養組織機制、制度體系,著力提高自主培養能力,牽引工程教育整體范式變革,三年來取得積極進展。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郝彤亮介紹,教育部堅持問題導向,與各部門緊密協同,瞄准產教融合這一核心任務,將校企聯合培養貫穿始終,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重構、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評價重建,強化校企接續培養。
重構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
郝彤亮表示,卓越工程師培養打破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學科化、院系制”的傳統模式,一是會同國務院國資委支持高水平大學聯合一流企業,在這些“大校大企”中建設了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構建校企協同培養的新型實體平台。
二是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4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打造政府主導、產業牽引、高校支撐、多主體參與的人才培養和科技產業創新特區,推動人才培養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需求。
三是支持高校、企業、國家實驗室成立“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打造資源共享網絡、交流合作平台和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共同體,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和生態。
再造校企協同培養流程
郝彤亮談到,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中,已構建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暢通的“四共”“四通”新機制。
此外,組織有關高校聯合企業,聚焦企業課題庫、雙導師隊伍、校企聯合招生、核心課程建設、在企實踐管理、畢業管理與學位授予、知識產權分配等7個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研制工作指南,匯總發布《工程碩博士培養標准匯編(第二卷)》,加快建立全鏈條、全要素,科學規范、高效運行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
重塑自主培養核心能力
一是建課程,聚焦18個關鍵領域,組建一流學科專家和工程師領銜的團隊,校企協同建設201門“高階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戰度”的核心課程,並通過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免費共享。
二是抓導師,舉辦4期校企導師研修班,培訓校企導師2000余人﹔指導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聘任校企導師2.32萬名,其中企業導師1.25萬名、一線總師2091名。
三是選課題,圍繞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企業向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提供5100多個來自產業一線的研究課題,作為工程碩博士開展科研和學位論文選題的主要來源。
四是強實踐,校企聯合建成300多個工程師技術中心,為工程碩博士在真實環境中開展科研創造有利條件。
重建工程碩博士學位評價標准
法律層面,今年1月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正式施行,將實踐成果與學位論文並列,都可以作為專業學位碩博士申請學位答辯的基本內容。
制度層面,發布工程碩博士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基本要求,打破“唯論文”評價壁壘,明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具體形式、流程標准。
實施層面,要求有關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相應實施細則,更新理念、改進評價,推進新型評價標准落地實施。這些工作,為工程碩博士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提供了法理依據、制度保障和實踐准則。今年首批畢業的2100多名專項試點碩士中,已有67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
推動校企協同開展接續培養
郝彤亮介紹,在校企共同努力下,首屆專項試點工程碩士整體實現高質量就業。首屆專項試點2100多名工程碩士畢業生中,有71%留在了本領域企業工作,精准服務國家戰略。
同時,在地方支持下,各單位積極探索人才培養與職業資格銜接有效機制,有關高校推動工程碩博士學位與職業資格、職稱評定挂鉤,取得良好成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