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学业关,培育栋梁材(人民时评)


大学不是混文凭的地方,以相对刚性的方式,把好培育质量关,既是对教育事业负责,也是对学生未来负责
向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是高校的育人目标。
近期,多所高校大力加强学生学业管理,督促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及时调整状态、提升学习质量,把牢人才培养的出口关,引发广泛关注。
不久前,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通报,94名学生因学业成绩不达标未能正常毕业;再早以前,华南理工大学发布了一份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该校737名学生受到学业预警,其中部分学生面临降级试读。大学不是混文凭的地方,以相对刚性的方式,把好培育质量关,既是对教育事业负责,也是对学生未来负责。
近些年,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大量人才。但也有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因自律不足、目标不清等导致学业荒废,需要加强引导和帮助,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内驱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劳动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强化质量把关、坚持“严进严出”,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当然,从严把关,不等于简单地“亮红灯”,也不是卡住最后的毕业环节,而是要将学生学业表现评价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学业预警”机制为例,和传统的“劝退”相比,其优点在于构建起动态监测、分级干预的管理体系,既作出预警,也提供帮助。
南京大学通过“一生一档一策”,制定个性化的精准帮扶方案,对学业存在困难者开展多维度支持。北京科技大学每学期对学生开展学业研判,一旦有学生“挂科”,学校就会提供由专业课老师指导的朋辈习题课、一对一辅导等帮扶。从学生需求出发,严格学业管理,强化学业帮扶,提供人文关怀,和学生共解难题、共赴挑战,才能锻造出更合格的人才,更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培养高质量人才,从严管理是基础,同时还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妥善把握教育管理中“宽”与“严”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应严格学业管理,严控育人标准,守住人才培养的质量底线;另一方面,要创新教育方式,建立多维评价体系,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更好培育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需要的是严而有度、宽而不纵的成长环境。山东大学响应学位法新规,突破“以毕业论文申请学位”的唯一标准,机械工程学院一名2022级研究生不久前以一份仪器设备的研发报告顺利通过毕业答辩,成为山东首名凭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积极转变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打造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更多元的发展路径,能让更多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跑道上绽放光彩。
在一个知识和人才驱动的时代,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手机成瘾、碎片化学习等数字时代的新挑战,加强全过程管理,把好学业质量,激发内在动力,助力更多青年学子走稳求学路,我们的教育将更有实效、更有温度,我们的发展将更具韧性、更具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6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客户端下载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