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兒童成長不斷檔


如何讓孩子們擁有七彩假期,是社會各界關心關注的話題。然而,放暑假后,鄉村兒童往往陷入漫長而孤獨的時光。
當前,鄉村兒童暑期生活遇到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文教資源匱乏。相對城市而言,鄉村文化、教育資源匱乏,鄉村孩子缺乏學習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手機成為絕大多數鄉村留守兒童的“玩伴”。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大約1550萬名鄉村留守兒童中,40%的人都有自己的專屬手機,49.3%的人經常使用長輩手機。暑假期間,他們經常利用手機看短視頻、玩游戲,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嚴重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
情感陪伴缺失。許多鄉村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他們平時只能與祖輩或其他親人生活在一起。祖輩往往只能滿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情感交流和心理關懷方面不足,這導致孩子容易產生孤獨、失落等負面情緒,不利於其健康成長。
安全隱患突出。暑期裡,學校老師監管缺失,家長監護不到位,使得鄉村兒童面臨的安全風險增多,溺亡成為鄉村孩子的重大安全隱患。據了解,溺水已成為我國少年兒童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野外河道成“重災區”,超七成事故發生在午后至黃昏這個農忙無人盯娃的時段。此外,燙傷、玩火、玩電、交通事故等也嚴重威脅著鄉村孩子的健康甚至生命。
解決這些問題,給鄉村兒童一個快樂、安全、豐富的暑期生活,促進其健康成長很有必要。
首先,通過親情團聚,彌補情感缺失。據不完全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存在親情飢渴,長期和父母分離,極不利於其心理健康。暑期時間比較長,父母把孩子接到身邊共同生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一方面親情團聚可顯著緩解孤獨感,重建親子信任,而城市生活也可以豐富孩子的成長體驗﹔另一方面,進城生活可規避鄉村監管薄弱帶來的風險。而對於無法接孩子到身邊的父母,也應在暑期多一些“雲端陪伴”,通過安裝家庭攝像頭、視頻聊天等方式,更多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參與孩子成長全過程。
其次,增加“家社”互動,創新活動載體。親情團聚固然是最好的選擇,但總有一些留守兒童受條件所限,難以和父母共同生活。當地黨委政府,可以組織大學生志願者、駐村工作隊、退休教師等,開展“家社”聯動,給留守兒童提供文明禮儀講座、家庭教育講堂、心理健康講習等多樣的活動。還可以依托“農家書屋”,開展各種形式的輔導、照護、托管活動。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暑期課程,讓孩子們能在書屋裡納涼消暑、完成作業、培養興趣、廣泛閱讀等。此外,暑假正是手機游戲的“暢玩時刻”。尤其建議家長或者大學生志願者們,精選一些優質的網絡平台、網絡課程、博主等,推薦給農村兒童,以良幣驅逐劣幣的形式,減少其對游戲的沉迷。
再次,鼓勵操持家務,實現自我照顧。盡管近些年一些團體在暑期會組織不少志願幫扶活動,但這些活動大都時間比較短,且受益面窄。因此,學校和家長應在日常中加強教育引導,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識險意識。學校在日常教學中應認真落實勞動進課堂要求,讓學生在勞動中了解身邊環境,充分成長進步。“代管家長”和家庭監護人應為留守兒童開辟暑期“第二課堂”,幫助孩子學習種養及收獲勞動果實的基本技術,比如刨花生、收玉米等,鍛煉其吃苦耐勞精神,豐富其暑假生活。
最后,重視防溺護苗,守住安全底線。暑假是鄉村兒童溺亡高發期。建議教師、家長、村干部、志願者等充分認識此問題的嚴重性,通過生動的案例講解、直觀的情景模擬和有效的互動問答,全方位、多層次的給孩子們剖析溺亡事故的成因、特點以及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玩水潛在的危險。地方黨委政府應持續扛起兒童防溺亡的責任,採用“網格員+志願者”的日常巡查、“防護網+報警器”的物理防控、“無人機+無人艇”的技術防控等方式,確保織密“人防+物防+技防”的防溺水安全網,為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作者:文倩,系河南農業大學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