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實習,台灣學生發現“新大陸”


![]() |
圖為在寧波“陽明文化研習營”活動中,兩岸青年了解陽明文化。 |
“以前對大陸的認識更多是抽象的數字,比如GDP增速、市場規模,但這次在平安銀行實習,我親手處理了跨境金融業務,親眼見証了大灣區企業的融資需求。”輔仁大學統計信息學系學生庄昀臻近日在廣東廣州實習后表示。
暑期來臨,數以千計的台灣學生來到大陸各地實習,在實踐中了解各行各業的同時,領略風土和人情,收獲見聞與友誼,發現舞台和機遇。
重新認識大陸
許多大陸城市積極為台生提供暑期實習機會。在日前於四川成都舉辦的川台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上,746家在川企業面向台灣青年發布6793個實習就業崗位﹔2025“WAY!來深圳”台灣青年來深實習就業活動,為台灣青年提供超過1200個實習崗位和1800個就業崗位。
“筑夢珠江·廣州台灣交流季”暨“2025年台灣大學生廣州實習體驗活動”近日啟動。該活動設立“民間交流”“經貿合作”“實習參訪”“媒體互動”四大板塊,將在半年時間內,為台灣青年在穗學習、就業、創業、生活和參訪交流提供機會。
“首來族”常常發現大陸和想象中大不相同。“來到這裡后,我發現廣州這座大都市一點都不冷漠,充滿著人情味。”來自東吳大學法律系的林冠瑜同學說,她將在廣東紅棉律師事務所實習,努力提高法律文件撰寫、客戶溝通與案例分析等能力。
重來大陸的台生,也往往有意料之外的驚喜。來自樹德科技大學金融管理系的劉言梁同學8年前曾來過廣州。他說,廣州的發展速度讓他驚嘆。希望通過在浦發銀行的實習機會,深入了解大陸的金融市場和就業環境。
實習實踐為深入了解提供契機。在廣州,台灣大學生走進玉山銀行、紅棉律師事務所等機構,近距離觀察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與法律行業的運作模式﹔在浙江寧波,他們來到豪雅進出口集團、美康盛德醫學檢驗所,感受外貿企業與現代醫療技術的創新活力﹔在上海,科技社團組織台生觀摩智能網聯汽車中心,幫助他們了解大陸在科技研發領域的最新成果。
感受人文歷史
一些實習活動還融入了文化體驗環節。作為2025陝台文化交流周系列活動之一的台灣青年實習就業研習營近日走進陝西,60余名研習營成員前往西安交通大學、黃帝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地參觀,感受陝西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魅力。之后,他們將來到西安、寶雞、榆林等地展開為期半個月的實習。
“一路上我看到了許多名勝古跡,感受到了不同的人文特色,比如房屋的建筑風格、居民的飲食習慣等。我對陝西的了解在不斷加深,也將這些感受和家人朋友進行了分享。我是歷史系學生,相信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實習將為我打開新的‘窗口’,為我之后進行相關研究奠定基礎。”研習營成員、淡江大學學生余仁策說。
廣州的“嶺南文化之旅”,帶領台生走訪永慶坊非遺工坊﹔寧波的“陽明文化研習營”,結合王陽明故居為台生講解現代企業管理智慧﹔在上海實習的台生則探訪了武康路及武康大樓,聽取黃興舊居、密丹公寓等承載的人文故事,立體感知當地歷史底蘊與社會變遷。
參加“筑夢珠江·廣州台灣交流季”活動啟動儀式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馬曉光表示,希望兩岸同胞尤其是年輕一代,能通過更多元、更深入的交流,跨越地理的阻隔,消弭歷史的隔閡,共同挖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讓“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拉近心靈距離
在近日舉辦的2025台灣大學生寧波暑期實習見面會上,每位台灣大學生桌前都擺放著實習手冊和防暑降溫包。手冊裡干貨滿滿:活動流程、實習單位及崗位一目了然,住宿早已安排妥當,還配備了通勤班車。更貼心的是生活指南,裡面一一介紹了周邊商圈、附近醫院、寧波美景與特產,盡顯寧波作為東道主的待客誠意。
“我們提供了5個實習崗位,包括企業宣傳、採購、IT技術、HR、財務管理等。除了帶教導師,我們還特別安排了生活導師,幫大家沉浸式融入寧波,及時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寧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在與大陸同事、導師的朝夕相處中,在與當地居民的往來互動中,台灣學生感受到了溫情和善意,人與人的距離悄然拉近。林冠瑜對廣州市民的熱情和人情味印象最為深刻,“因為我是路痴,每次問路大家都會很有耐心地回答。”
台灣政治大學林允婷表示,過去一年曾以交換生的身份先后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學習金融統計。這次來到廣州,才對課本裡的“大陸市場”有了切身體會。“這幾天在玉山銀行的實習,像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前輩們教我看報表時會特意放慢語速,午餐時也會熱情地推薦各種美食,這種專業裡帶著的溫暖,讓我慢慢放下了最初的緊張。”
熟悉城市、了解行業和認識朋友后,一些台灣實習生對大陸的發展機遇有了更多認識。“我是第一次來寧波。我認為寧波既有歷史的底蘊,又有科技的創新。”台灣大學生代表小鄭在美康盛德醫學檢驗所實習,談及未來的職業規劃,他表示想在大陸就業。“我有很多台灣學長學姐都選擇了在大陸工作,因為這邊市場更廣闊,技術迭代速度更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